用母語本能解讀發音方法:
● 用意念控制氣息發音的方法
● 氣息控制肌肉帶動聲帶的方法
● 肌肉控制音高變化的方法
● 控制各種音色動作感受的方法
語音動作同其他人類的動作技巧探索屬於同類
哲學。搞明白語音屬性是快速掌握各種第二語
言的必然之選,捷徑就是認識自己第一語言的
語音動作感受,學會有意識發音。
我是主音滕(滕柏進)從上海來港定居踏正三十年,最初幾年不斷思考在香港自己可以如何對社會多點貢獻,漸漸開始留意到地鐵上經常遇見港人背記苦澀的普通話詞語,其中大多數內容我都從來沒有使用過,便覺得不應該將普通人的學習時間放在這種語文能力上,還時常聽到同事及親友說普通話拼音很難學。由於自己從小對拼音很有興趣,認為學拼音並不是困難事,便覺得應該是教學方面有改善空間,憑著好奇心從新世紀初開始了普通話教學探索。
為找出令香港人能快速有效學習普通話方法,曾經查看過不少參考書,卻發現找不到如何清楚發音的教材。某次考試前,我們學員幾個聘請一位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做指導,面對我們的要求導師只能歉意地表示:並不懂如何提升我們的水平,所以他的指導也只是領讀。
零二年參加香港某大學普通話導師課程,沒想到教授是一位中文教授,另一位也是跟語音沒關係的副教授。更出乎意料是教授曾當眾好意勸導我說:“像你這年紀上海男人,類似現在水平,沒有遇見過有人能考得一級證書。”聽此言當時自己五味雜陳,但也認定她確實講出了兩個事實:首先我本身鄉音很重,加上年齡問題,要改善應該不易;其次說明當時確實沒人能講解如何清楚、準確發音方法,否則我自然有機會考得一級證書!同時也感到普通話教學改善空間也許就在這裡。為達成願望,我選擇通常人們不願做的事:無論用多長時間一定要達到教學認可普通話水平,最終用六年時間自我訓練和鑽研,考得被認為不可能的一級證書。艱苦歷練令我明白每個讀音質量如何,是發音動作正確與否的問題,潛意識中的發音動作涉及意念、氣息、肌肉、聲帶、口腔、舌頭等缺一不可的因素。了解到多點語音真相,才讓自己慢慢發現可以怎樣控制好發音動作。
我願意付出如此努力,獲得一些成績和語音屬性認知。一方面是自己從小就有的興趣,長大後同輩基本上都已經不知道拼音為何物,自己卻可以完全記得,所以比較喜歡用拼音查字典。另一方面更重要原因是在進修普通話導師課程最後階段,有一個八分鐘上台做專題講課的實踐考核。我選擇主題是:“輕聲之音變”。我對輕聲解讀與別不同,很多人認為只需要讀輕點,含糊點就可以。我不以為然並嘗試用語音四要素:音色、音高、音強、音長中的有關變化將“輕聲”定義為兩個字 —— “短三”,意思是短促第三聲。走下講台時迎面教授露出讚賞的笑容,並告訴我說:沒見過這樣講解語音的。教授這句話像是灌了雞湯,使我受到很大鼓舞,事實上之後學員對“短三”的解讀覺得很明確,好很容易消化。對語音四要素的深入理解以及在教學上實踐應用,使自己更清楚普通話教學需改善的空間。
自己從來堅信任何事物都有不斷改善的空間,所以在長期自我訓練和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語音深度和拓展語音應用廣度。語音深度方面是發現語音四要素中音色和音高對語意的影響最大,而且音色決定清晰度;音高決定準確度。無論教學、學習還是練習,都應該對清晰度及準確度有非常高的要求,並且一定要對相關的發音動作有感受並好好體驗,才能快速養成習慣。語音廣度方面是發現任何語言的語音都是由聲調、母音、子音這三種元素組成,只要能掌握所學語言的語音三元素,練成了清晰又準確的發音習慣,再來拆解該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問題就簡單很多。簡單來說,正如每個人學第一語言一樣,從嬰兒出生後對家長的語音有感知,會嘗試呀呀模仿說話,到了三五歲兒童期漸漸養成了正確發音習慣,至此之後新、舊詞彙都不需要背記,發音已經不會錯,並且不需要學語法都能與人溝通。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也是如此,首先要對第一語言的語音三元素進行了解體驗,再對正在學的該語言中自己的第一語言裡不存在的元素進行刻意練習,便可以迅速練成該語言正確發音的習慣。
疫情期間我利用自學英語來實踐這套理論,找出了用三個月時間令發現自己英語發音不夠理想的香港人作出改善的方法。幫助他們改變講英語外國人聽不明白;聽不懂英語影視劇中常出現的省略音、連讀等情況。用六個月時間能夠令學生時期怕學英語的香港人掌握英語溝通能力,而且很快會推出這類課程。香港人學普通話更是如此,只需要重點解決清晰,準確的發音習慣問題。
要快速解決正確的發音習慣問題,僅有一條捷徑 —— 了解自己非常珍貴的語音動作本能。
很幸運發現了“母語解碼”這條解讀語音規律捷徑,不僅檢視到第一語言的語音規律;也清楚了解到香港人提升語言溝通能力的需要;並預見兒童了解清楚發音方法後自信心會增加,學外語更有興趣;家長與子女磋商語音更是樂也融融;長者體驗到發音動作感受後,輕鬆學外語能增加晚年生活樂趣、保持腦筋靈活……
香港普通話語音教研所版權所有 ©